2015年全国“两会”民生亮点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举国关注。民生问题也是每年“两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老百姓非常关注和热衷议论的话题,特别是国家的民生政策、民生动态等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亮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亮点一:创业就业问题。创业就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和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目标,应该是老生常弹、常抓不懈的一个亮点。
亮点二:新农村建设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任务具体,目标明确,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让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看似与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民众关系不大,但是农民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也是亮点之一。
亮点三:农业现代化问题。李克强总理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管理。这些有效举措,将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改善有些农民不愿意种田、致使土地抛荒的现象,用刺激种养的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亮点四: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有力举措,能够逐步改革居民的住房条件,满足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同时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亮点五:水利和交通建设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同时水也是造福人类最环保的物质资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已开工的57个项目重大水利项目基础上,今年再开工27个项目,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合理利用水资源将成为一个新课题。另外,今年中央预算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出行难,尤其是春节,一票难求的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
亮点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报告提出: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97%和14.1%,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这些新举措,继续向基层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大亮点。
亮点七:医疗卫生问题。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这些新举措,将从很大程度上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亮点之八:生态建设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雾霾压境,人们深受“雾霾”之害。今年把“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保护好三江源。”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看到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的力度。报告还提出: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造林9000万亩。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措施保障下,一定能够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曾经的“APEC蓝”不现遥远。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关键数据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之年,中央政府工作部署受到极高的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了1小时40分钟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政府工作,其中用了大量客观的数据阐述了2014年的进展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这一预期目标较之于去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政府并没有因经济减速而动摇经济结构改革的决心。2015年的7%增速的年度经济增长总量,与2014年7.4%增速的年度增长总量大体相当。2015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相当于1997年全年的中国经济总量。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这一目标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2、2014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这样的比重不但在中国以前从未出现,就是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这充分说明本届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
3、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2015年政府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49万人,还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再加上城镇原有的就业压力,困难可想而知。这一不低于去年的新增就业目标数字凸显了政府的促进就业的坚定信心。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4、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2015年政府预期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与去年预期目标4.6%相比目标更高。我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中,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必然带来失业率控制的压力。因此,这一不低于去年的失业率目标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自信与决心,对增强人民福祉有着重大意义。
5、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
2014年我国CPI同比增长2%,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物价涨幅新低,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展望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国内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善,这种温和通胀格局有望延续。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有助于推进价格改革,这也为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留出了空间。
6、财政赤字1.62万亿元
2015年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这表明虽然政府坚持“调结构”的经济改革方向,但也不是对经济发展减速漠不关心。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有助于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7、 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
中央政府将增加投资,防止经济“硬着陆”。报告还指出“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激活民间投资,打一场经济“人民战争”。
8、 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这是一个全新的举措,充分说明了政府争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高地的决心,真金白银来支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升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基础。
9、进出口增长6%左右
2014年我国进出口增长3.4%,远低于7.5%预期。但由于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政府推动出口还是充满底气。出口增长6%左右有助于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
10、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去年胜利完成了县级医院的改革试点,惠及5亿农村人口,成绩巨大。今年政府乘胜追击,推出了医疗改革升级版,不但要减轻农村人口医疗负担,还要减轻城市人口医疗负担,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