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水利系统“五讲”亮相典型
党 办
他是一个普通的小伙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也没有激荡山河的誓言。在他身上,有的只是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平凡岗位矢志不移的敬业精神,有的只是助人为乐、不计名利得失的雷锋精神。他,就是永州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湖南省优秀团员、湖南省水利系统“五讲”亮相典型——运行车间五值值长王朝晖。
勤奋造就“双岗能手”
1972年9月,王朝晖出生在的一个军人干部家庭。从小跟父亲随军,受部队作风的耳儒目染,他养成了认真、严谨、勤奋和吃苦耐劳的性格。1990年9月,他被招工进南津渡水电站,并被选送入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电力专业大专班学习。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出色,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学习积极分子。1993年毕业回来,王朝晖被分配在运行车间从事水机运行工作,他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找来水机方面的专业书籍刻苦攻读,捧着技术图纸,一个个设备、一根根管道地对照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他对整个车间的所有设备、电器线路和控制点都了如指掌,很快成为水机运行的业务骨干,由学员晋升为副值。
1997年,已成为水机运行岗位能手并具备担任水机运行班长能力的王朝晖,又被车间安排到电气班从事电气运行工作。通过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并经历多次紧急事故的处理,王朝晖很快又成为电气运行的“能手级值班员”,在一次反事故演习中被评为优秀值班员,在98年电站运行车间技术大比武中荣获个人第一名,并先后三次代表电站参加全省水利地方电力举办的安全知识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说“南电”给了王朝晖舞台和机会,那么,是实践锻炼了他的能力,勤奋造就了他的才华。短短几年时间,王朝晖就由一个普通学员成长为水机、电气"双岗能手”,受到车间领导的赏识和电站领导的关注。并在2003年12月被提拔为值长。
运行车间一“猎鹰”
运行车间的工作平凡而枯燥,有人把运行工比作在太平洋孤岛上看守航标的老翁,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运行岗位的特点。然而,王朝晖不安于作一个“老翁”,而要成为一个反应灵敏、勇于负责、严于防范的“猎鹰”。
运行车间是整个电站的安全枢纽。因此,运行车间的职工肩负的责任特别重大,每天上班时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王朝晖在工作中从不睡岗、溜岗、串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岗位上用心守候轰鸣的机器,守候着千家灯火、万户光明。
日常工作中,王朝晖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两票三制”,“双票”合格率年年保持“双百”纪录。与守候的机器设备相处得久了,他不仅完全摸透了机器的脾气,还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巡检设备、发现和处理设备事故的方法。每天上班一到岗,王朝晖就扑在整条运行线上,认真仔细地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脑子想,没有什么异常情况能逃得掉他这只“猎鹰”的检查。几年中,王朝晖发现设备缺陷百余起,排除事故隐患、处理设备故障数十起。
1999年8月,王朝晖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了电气班长,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他一方面做好电气班的思想政治工作,处埋和协调好班组内部关系,使全班人员思想稳定,队伍团结,工作高度负责,扎实有效;另一方面加强班组成员的岗位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技术革新、操作比武和提合理化建议等形式,努力提高全班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王朝晖以身作则,总是早上班,晚下班,搞好交接班,每个班他都按照比操作规程更高的要求,搞好设备巡检。他发现,有的职工在值班时“偷工减料”,把有些一班一巡检的设备改成几班一巡检,然后做假在电气班长的位置上,记录蒙混过关。他立即找到该职工,讲明安全生产、防范于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减少巡减、偷工减料的危害性,还领着这职工来到巡检现场,仔细检查了有关设备,让这职工心服口服,主动改变了态度,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现在电气连续安全运行1200多天,发电27亿千瓦时,这里面王朝晖功不可没。
在电气班长的位置上,王朝晖不再仅仅满足于确保安全运行生产,他把眼光放在了如何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为电站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上。去年9月的一天,按上级下达的负荷曲线只允许电站开两台机组运行发电,但王朝晖值班监盘时发现,大坝前池水位上升较快,若不及时申请增加机组发电,下个班就会弃水。他立即主动向永州电业局调度班申请增开2#机组,开始值班调度员不同意,在他的再三解释说明和恳求下,终于批准开机,满负荷运行。偏就在这时,2#机组却出现了故障,318励磁开关不能自动合闸导致几次开机失败。王朝晖考虑到如果晚开一个小时,电站就要损失6000元,而2#机组不及时开机,同意开机的调度员也将受到批评和处罚。王朝晖当机立断,带领值班员紧急投入设备抢修,排除了设备故障,使2#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爱心点亮燃苗寨少女希望之火
工作中,王朝晖是一个坚守原则、脚踏实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人。生活中的王朝晖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特别是还有一副热心肠,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他不但热爱体育运动,是车间的篮球、排球主力队员,多次代表车间夺得电站篮、排球赛桂冠,还是一个悟性较高的舞蹈演员。不论是电站的艺术节,还是赴省汇报演出,王朝晖作为主要演员之一,加班加点排练节目,不仅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采。
作为一名对人生、对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青年职工,王朝晖平时最爱的是学习。他参加了法律本科的自学考试和市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本科学习,2001年,王朝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王朝晖十三年如一日,无偿资助一名湘西苗寨少女石利华上学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在“南电”这片热土上被广大职工传为佳活。
时间回流到1992年,正在省水利水电学校读书的王朝晖看到报纸上关于“希望工程”的宣传,深受触动,决定从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费中抠出零花钱,与一名特困生结成“l+l”对子。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帮他联系到湘西吉首苗寨的石利华小姑娘。 从此,王朝晖每个学期都准时将学费寄给石利华,还经常写信寄书鼓励她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按照“希望工程”的规定,只需帮助被资助对象读完小学,但王朝晖坚持资助她读完了三年初中。1999年,石利华初中毕业,以优秀成绩考取了吉首医学院。得知这一喜讯后,王朝晖又毅然决定,一如既往地支持石利华读完中专。10年来,王朝晖的人生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他由一名带职学习的学员变成一个电气班长,成家、买房、自学函授本科、女儿出世,还不幸地遭遇了丧妹之痛,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和停止过资助石利华的心愿和行动。有一次小石因为成绩落后,产生了辍学的消级念头,王朝晖写信、打电话给她本人和她的班主任,开导劝慰她说,“你实在要辍学去打工,我们就资助你的妹妹继续读书,一定要帮助你们家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正是在王朝晖不断地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无私地支援,小石由一个性格内向、自卑的孩子逐渐变得开朗大方起来,不仅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在学校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上了寝室长,顺利地步入实习阶段。
起初,王朝晖的爱心行动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99年,王朝晖原在的四值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此事才在电站传开,并迅速引起“南电”干部职工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自发地开展为石利华捐款捐物活动,不仅如此,在与电站周边环境的联系中,广大团员青年以王朝晖为榜样,帮贫扶困、捐资助学,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同时,电站领导对王朝晖十年来的真情扶助行为也十分赞赏和重视,特地安排工会和团委的同志陪王朝晖远赴湘西苗寨看望了石利华,使这对素未谋面的“1+1”对子终于得以相识,小石拉着王大哥的手泣不成声,场面十分感人。当人们问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王朝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参加希望工程只是我的个人行为,认识石利华这是我们的缘份。况且,我捐助的金钱不过一万多元,只是做了一件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奉献了一点微薄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