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3年度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陈海珍
团 委
她,是一名年轻的女干部;她,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用热血书写着壮丽的青春诗篇,用对事业的狂热和执着展现出南电青年“争创一流”的青春风采;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巾帼不让须眉的实际行动展示出一位时代女干部的飒爽英姿。
她,就是2003年度省级“青年岗位能手”、被车间职工称为年轻“婆婆”的运行车间副主任陈海珍。
一、一流的管理 一流的形象
运行车间是南津渡电站最年轻的集体,职工平均年龄34岁,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由于“三班倒”的特殊性,工作内容单调,工作相对封闭。针对这一特点,作为车间副主任的陈海珍,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为契机,加强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每月不少于两次时事政治的学习,对照汪洋湖等水利先进人物为榜样,寻找自身差距,以兄弟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为教材,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在车间管理中,开展职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艰苦创业、敬业爱岗教育,引导职工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在全车间开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培养大家以健康向上的工作激情干好本职工作;动员大家为电站的减亏增效、扭亏为盈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1995年运行车间就开始了规范化值班管理,大到值班人员的政治思想、值班纪律、技术工作、场地卫生,小到值班时的着装和文明用语等统统纳入了考核,从实现行为规范、文明用语、上岗服装“三个统一”入手,创建了生产工作标准化、物件摆放整齐化、岗位责任具体化、技术台帐档案化、原始记录表格化、技术培训经常化“六化成果”。2000年,又在车间创建开展了又一项“双文明”竞赛,安全生产示范岗暨“五隹值班员”的评比,更是大大激励了运行职工扎根基层,在平凡的生产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作为车间副主任陈海珍不时组织车间职工,举行以值为单位的郊游活动和排球赛,基本上做到“大活动月月有,小活动三六九”。通过这些活动,车间60号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体现了车间的精神风貌和坚强的战斗力。
让我们看看他们创造的一串数字吧!发电32亿千瓦时,实现利税收入近10亿,发现设备缺陷1000余次,办理操作票1900多份,工作票1600多份,双票合格率为100%。春华秋实,辛勤的汗水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如今的运行车间,荣获2000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和2001年度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文明号”,成为了展示南电形象最美好的窗口,成为了全省水利系统“双文明”建设的璀璨明星。
二、精湛的技术 业务的标兵
1991年9月,陈海珍从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发配电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南津渡水电站,从事运行工作,凭着在大学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两个月后,在第一次选拔正值班员的考试中,她名列榜首。
1992年10月,陈海珍担任了电气班长职务,她第一次感到肩上担负着的责任。她更加认真钻研业务,翻阅了大量专业书籍,虚心求教,并学以致用。很快,她对从奥地利ELIN公司、VOITH公司引进的发电机、水轮机、配套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以及运行特性了然于心,对电站油、气、水系统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具备了解决本专业领域内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她在8年多的运行值班工作中多次发现设备缺陷,办理工作票操作票数百份,倒闸操作近千次,没有一份不合格,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她工作积极主动,爱动脑筋,从一名运行岗位的新手,逐步成为了一名生产技术骨干。
1998 年3月,上游来水形势喜人,每天三台机组都满发,但正巧在这节骨眼上,2#机组1台风机故障,抢修最少需要2天的时间,机组必须减负荷运行,巨大的损失不可避免。但凭着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考虑到当时的气温还不高的实际情况,她果断提出了断开风机跳闸回路,只要值班人员加强监视,可以加满机组负荷的建议。经过讨论,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予以实施,机组水利投入了运行。
1998年12月,陈海珍同志与其它同志一道代表电站参加了省地电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及反事故演习。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判断故障准确,反应迅速,处理果断,答题准确流利,赢得了省直属五家电站及省地电公司领导的一致赞扬,为此,组委会特地为她增设了“优秀选手”这个荣誉。
作为主抓培训的车间负责人,她始终把坚持职工技术培训,推进机电一体化进程作为车间工作的重点。从1999年开始,她就在车间内部推行了机电一体化培训,每周请技术骨干为大家讲课,每一个内容都进行一次小考,考试结果做为班值考评和个人五佳值班员考核的依据,大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岗位上进行换岗培训,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一大批机电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三、年轻的“婆婆” 非凡的女性
1999年7月,我站进行“三改四定”,通过公开竞聘,层层选拔,她被提拔为运行车间副主任。变化的是职位,没有变化的是她对工作的执着,没有变化的是她谦虚平和的本色,没有变化的是她与职工的那份真情。她与车间职工的关系更像朋友的关系,运行职工特别是女职工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什么困难,甚至家庭矛盾,都愿找她们年轻的陈主任商量、请教、评理,而这时的她总是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进行耐心的讲解和说服工作。
2002年10月,车间一个值几名同志因一些小事发生了不愉快,相互之间闹起了别扭。她听说后,当即将该值的值长、班长请到办公室,详细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心平气和地与他们交流。2天后,又利用该值上白班的机会召开全值座谈会,在会上陈海珍循循善导、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直到当事人磨擦消除。事后有人议论:“别看我们女主任年轻,做起调解工作来,活像居委会的老婆婆”。
几年来,她作为生产部门的负责人,免不了经常要加班加点。没有年休假,没有节假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寒冬酷暑,设备有突发故障,她都及时赶到。而作为检修一次班班长的丈夫也经常必须亲自到场,七岁的女儿时常无人照顾。每每谈起此事,她心里总是深感内疚。上孝老人,下料小孩,繁锁的家务,工作的压力,都压在她娇弱的双肩,但她从不言苦,不言累,总以甜甜的微笑,感染着周围的人。
四、典型引路爱心无限
作为车间副主任,陈海珍同志重视和支持团支部的工作,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团委各项工作,湘北遭受洪灾时,运行车间全体职工都捐钱捐物,送给受灾的群众;每年还将满腔情怀、无限爱心送到电站周边农村贫困户和失学儿童手中。
十年默默助学路。似乎是一夜之间,运行车间出了一个英雄,电运班长王朝晖十三年如一日资助湘西女孩石利华读完小学、初中、直到中专。2001年4月26日党支部召开的“王朝晖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王朝晖谈到去年底站工会团委去慰问石利华家,看到透光的破瓦屋,打补丁的衣服,寒冬里的席子……向来坚强的陈海珍此刻已热泪盈眶。当她听说小利华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要5000元,当年的学费仍未能交清时......陈海珍当时就倡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想党支部可以发一个倡议书,发动大家捐钱捐物,帮助石利华同学渡过难关,完成学业”。为小利华解决了一点实际困难。
这就是陈海珍同志,她,技术精湛、吃苦耐劳、默默耕耘、乐于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一次又一次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出年轻的时代女知识干部的青春风采。